158 舆论掌控(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能活着就算不错了,那可能会有太多要求。

至少对于他们来说,向国公提问题已经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如果不是真得非常关心的事情,又怎么可能拿一些鸡皮蒜毛的事情去问国公。

因此,张明伟问了之后,并没有人再开口问问题。

等了一会之后,还是张明伟给他们说道:“别的我不敢说,但是,京营,勇卫营,还有你们内迁到京畿之地守卫长城的,你们的军饷,我给你们保证;你们的屯田,都按太祖时候的规定执行,谁敢侵占、私吞,一律严惩不贷……”

听到这话,这些中低级军官不由得欣喜万分,一个个看着张明伟,那眼神真得能融化了张明伟。对于未来的向往,变得无比的渴望。

然而,张明伟还没有说完:“……还有,以后打仗,必然也是赏罚分明,绝不克扣,也不拖欠。我说得这些,要是不遵守的,不管是谁,一律可到锦衣卫衙门告发。”

明末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也是让很多后人遗憾的地方。

就是明军经常溃败,就好像压根不经打,是最差的军队。然而,等他们一投降建虏之后,却又往往会变得骁勇无比,。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们本身突然变身高达,而是体制的问题。

在他们当明军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有卖赖以活命的武器盔甲,或者干脆都到了卖老婆儿子的程度,就这样的军卒,打起仗来能有多少战力?

他们就算拼死立下的战功,也会被他们的将领克扣、冒领,不管换了谁,在这样的情况,都很能勇敢起来。

然而,至少这个时候的建虏,相对明军来说,却是赏罚分明多了,这一点还是要承认的。

特别是奴酋皇太极以及他之后的摄政王多尔衮,很会收买人心,对于投靠过去的明军,往往都会重用。虽然建虏没钱,可大明有钱啊,战利品刺激那些投降过去的军卒用心打仗。

这两厢一对比,明军对上建虏,能不败就奇怪了!

当然了,这个情况,大明这边的一些杰出之士自然也是有认识的。可是,大势之下,又有谁能够改变呢?信不信只要有人敢在朝堂上冒这个头,必然会被其他人群起而攻之,最终不是下野就是身败名裂。

也只有像张明伟这样的穿越者,熟悉这段历史,有崇祯皇帝的最大信任之下,才能在明末这个乌黑的朝堂上杀出一片光明,用强力破之。

要不然的话,就张明伟的这个攘外必先安内之策,就是告诉崇祯皇帝,他也实施不了。

第一没钱不说,第二辽东将门必定反对,那朝堂上为辽东将门说话的那些官员也会反对;第三京畿之地的地方官员也会反对,而他们在朝堂上的官员又会反对;甚至连原本派发军饷到辽东,可以捋一层羊毛的那些,没了机会也会反对……

明末的党争是相当有名的,朝堂上,不再是为了公事,就事论事地辩论;而是为了一己私利,今天弹劾你,明天弹劾我,如此扯皮之下,又能做好几件事情?

不过如今以张明伟的身份,以他在朝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强势,威压山海关内外,却是没有问题的。

在宣布完这个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这些代表各卫所的中低级军官再无意义之后,张明伟便退到台上喝茶润嗓子去了。

随后,站在张明伟和朱媺娖身后的阎应元、金振孙、张罗辅等将,便向张明伟抱拳行礼之后,大步走下点将台,来到台前,宣布这些中低级军官上前领取欠饷。

对于他们这几位,并没有介绍,因此基本上没人认识他们。但是,能站在国公和公主的身后,又来做这种事情的,肯定地位不低。

因此,这些辽东的中低级军官上前领取欠饷的时候,也把这几个将领给记在了心里。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并没有领到银子,而只是领到了一些写有姓名、银钱数目,盖了张明伟和坤兴公主印信的纸条而已。

在他们诧异时,或者由阎应元他们,或者干脆由那些发放的宦官就直言告诉他们:这些纸条由他们领回去,随后,等他们内迁经过山海关时,由本人凭着这些纸条来换取银子。这么做,就是保证每个军卒都能拿到他们自己应得的军饷,而不会被人克扣。

看着台子上倒着的那么多银子,想着国公刚刚的承诺,看着纸条上的鲜红大印,最终并没有什么人敢闹事。

不说在勇卫营将士和锦衣卫校尉的监视之下,他们有没有胆子闹事,就是这边给出的理由,他们也没法反驳?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有了盼头。内迁积极的,更容易进京营。

于是,在他们领取这些纸条的时候,都是乖乖地排队。而这个时候,还有宦官在给他们唠叨。

“你们啊,真得是好运啊,竟然遇到了国公!”

“告诉你们,要是有谁敢违法犯纪的,不管是谁,国公都会为你们做主的。京畿之地的难民的事情,你们有听说过么?国公为了他们,一纸公告……”

“……”

这个年代,不管是什么人,都渴望有一个青天。

当这些宦官把张明伟在京师所做得那些事情,唠叨给这些军卒听的时候,顿时,这些军卒不由得对张明伟有了新的认识。

也不知道是哪个脑袋缺根筋的总旗,又或者是别的原因,竟然嘀咕说国公也收钱。这让边上听到的那些军官都吓得变了脸色。这种事情这么常见,可也不能当面说啊!

谁知那些宦官听了,并没有生气,却嗤之以鼻地回答道:“天底下的官都可能贪钱,唯独国公不会。你们不知道吧,国公在担任京畿之地难民安置使的时候,就有很多人给他送礼,结果国公全部收了,但都用在了难民安置上。包括皇上赏赐给国公的钱,也全都拿出来给难民了。还有……”

说着话,他指着台上的银子又道:“你们那些军头是真有钱,给国公送了不少礼。可国公把这些钱全都用在你们身上。告诉你们,遇到国公就是你们的福气!”

听到这些事情,这些中低级军官不由得非常诧异,甚至都难以想象,大明竟然会有这样一个清官?

当然了,这些宦官之所以会唠叨这些,自然是经过允许的。如果张明伟的形象不好,那他所说得话就会打一个折扣。比如,如果他一直有被这些人认为是贪钱的,那么他在钱财方面的保证,就会打一个折扣。

可是,如今在他们的印象中,张明伟是一个得皇帝非常信任的宠臣,不畏强权,敢于拿任何身份的人开刀,且他爱民如子,这么一来,他说得那些话,对于即将要做的事情,就有加成了。

不管他们信不信,总之,在经过这些宦官这么介绍了之后,很明显地能够感觉出,这些中低级军官的情绪都更高涨了好多。

对此,在台上坐着休息的张明伟等人,自然看得清楚。朱媺娖见了,看着张明伟,脸上一直有微笑。

张明伟喝着茶,发现了这点,便毫不在意地说道:“我们要想办成这件大事,尽可能地早点办妥这件大事,好早点腾出手来应对李贼攻打开封的战事,就只能学学王婆卖瓜了。”

“噗嗤”一声,朱媺娖听到这话,顿时笑出了声。不过马上收住了,有点不好意思地道歉道:“先生,媺娖失礼了。”

张明伟当然不在意,反而借着这个机会对她说道:“其实啊,这个事情上就体现出了,舆情掌控的重要性。我就在想着,等到我们回京之后,就要着手这事。朝廷的大政方针,还有其他事情,舆论的解释权,必须要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是那些士大夫手中。好的舆论环境,往往会让朝廷事半功倍,比如眼前事,就是一个例子。”

有些词,朱媺娖听不懂,不过大概意思,她却是懂的。没想到自己一个笑,竟然引出了这么一番道理,朱媺娖立刻严肃起来,诚恳地说道:“先生之言,甚有道理,媺娖受教了!”

………………

之后,张明伟一直在忙着这个事情,毕竟要把山海关到宁远城之间两百多里长的地方上,所有的军户什么的,都要安置到关内,那绝对是个大工程,绝非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

锦州那边还有一些建虏,那也是要防备的,事情很多。

虽然这些辽东军户不想让自己和家人处于朝不保夕的危险之中,可这里毕竟是他们几辈子生活的地方,这要离开了,心中都是有些难舍的,也就拖累了搬迁的进度。

一直到崇祯十五年四月底的时候,辽东军民,除了还留守在宁远城断后以防备建虏的之外,就全都内撤到了山海关里侧。以原本的卫所分类扎营,方圆几十里,到处都是营盘。

接下来,就是挑选军卒,并且把剩余的安置到关内地方上。不过在此之前,却还有几件事情要做,有些人要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