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五章 抽调兵力(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唐贞观九年,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击吐谷浑,伏允携众远遁,唐军追至青海湖后班师。
  十一月,吐谷浑再次寇扰凉州。
  十二月,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和归唐的突厥及契苾何力等军进击吐谷浑。
  次年四月,李道宗在库山击败吐谷浑军。
  随后唐军分兵两路,李靖、李大亮、薛万均等率军向北,出吐谷浑之右,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向南,出吐谷浑之左。李靖率部与吐谷浑战于曼都山,斩杀吐谷浑名王。
  诸将在牛心堆、赤水源击败吐谷浑,俘获吐谷浑伏允的心腹之臣慕容孝隽,缴获杂畜数万。侯君集、李道宗在乌海击败吐谷浑,俘获名王梁屈葱。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李大亮又俘获吐谷浑著名将领二十人,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
  吐谷浑王伏允逃跑,薛万均指挥骑兵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
  其时士卒缺水,刺马饮血,悲壮决荡!
  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在荒原行军两千里,当地在盛夏也会降霜,缺乏饮水与草料,士糜冰,马秣雪,路过星宿川,到达柏海之上,执失思力击破吐谷浑车重。吐谷浑王伏允之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
  伏顺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然而亡国之仇,吐谷浑上下却未有一时或忘。
  自贞观十一年之后,吐谷浑时有纵兵劫掠之行为,只不过朝廷一直对其予以安抚,使之成为阻挡在大唐与吐蕃之间的缓冲。
  然而现在看来,这个战略极为失误,不仅使得吐谷浑休养生息、逐渐做大,却隐隐有与吐蕃联盟之形势。
  ……
  房俊沉声道:“一旦吐谷浑与吐蕃联盟,使其无后顾之忧,很有可能纵兵翻越祁连山,攻伐凉、甘、肃、瓜等州,使得丝路断绝,朝廷失去对西域之掌控,安西军孤悬在外,无所救援。若是那个时候突厥再趁势而起进兵西域,恐怕西域广袤之土地,再不复大唐之领土。”
  这绝非危言耸听。
  历史上,正是吐谷浑在被吐蕃覆亡之后,使得吐蕃的势力接近祁连山,能够从容翻越山脉抵达河西走廊,历年苦战之后,彻底截断了关中与西域之间的通道,致使安西军孤悬域外。
  于是,便有了那支坚守西域四十二年孤军之传奇。
  他们亦曾是鲜衣怒马、风流年少的关中子弟,在西域荒凉之地由少年到白发,身边的袍泽一个接着一个的战死,却不能改变他们坚守国土的志气与职责,直至被黄沙掩埋……
  李承乾当然知晓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一旦失陷,不仅仅是西域彻底断绝联络,就连关中亦将置于蛮胡兵锋之下。
  他肃容问道:“若崔敦礼未能完成使命,应当如何处置?”
  房俊早有腹案,坚定道:“无论崔敦礼那边发生何等情况,都应当即刻传令安西军,令其整备军马,修补军械,屯集粮草,做好苦战之准备。关中兵力匮乏,不可能主动攻略吐谷浑,只能被动防御。一旦吐谷浑作乱,河西走廊首当其冲,怕是要有一场苦战。”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无可用之兵。
  漠北之兵不可调动,否则不仅薛延陀有可能死灰复燃,就连突厥亦有可能杀个回马枪,重返龙庭。江南更是需要大军镇守,眼下看着那些江南士族各个乖巧,若是没有了军队,指不定哪个就能竖起大旗造反。
  历朝历代,江南看似柔弱,却从来都不是省油的灯……
  至于岭南的军队,更是不能调动分毫。否则用不到岭南蛮夷起兵作乱,冯家就会啸聚一方,自立为王。
  话说回来,若是关中可以抽调出五万大军,借给吐谷浑十个胆子也不敢作乱!
  李承乾沉思半晌,说道:“若是调左屯卫前往河西,二郎以为如何?”
  房俊一愣,下意识摇头道:“这怎么行?”
  左右屯卫,皆是李二陛下挑选勋戚之后以及关中良家子组成的防卫力量,从其驻地玄武门,便可知道李二陛下对这两支军卫之重视。
  然而之所以设立一左一右两个军卫,除去增强兵力之外,更有平衡钳制之用意。
  将左屯卫调去河西镇守吐谷浑,只留下右屯卫宿卫玄武门?
  这是绝对不可能得到朝廷与宗室允可的……
  李承乾却道:“有何不可?左右屯卫之职责,乃是宿卫玄武门,拱卫太极宫。可眼下父皇御驾亲征在外,只需孤移驾兴庆宫署理朝政,以禁军宿卫,那么太极宫何需兵力拱卫?”
  房俊再次愣了一下,摸了摸唇上的短髭,仔细想了想,好像还当真可行……
  皇帝不在太极宫、太子不在东宫,玄武门还有什么必要囤积重兵日夜宿卫?只要能将这两支军卫从繁重的宿卫任务当中解放出来,便有了充裕的兵力前往河西镇守,甚至直接杀入青海直捣吐谷浑王的牙账也有可能!
  左右屯卫,可都是禁军中的王牌,精锐之中的精锐!
  如此操作,当真可以。
  不过房俊有些信不过柴哲威,犹豫道:“谯国公虽然领兵多年,但是并未参预大战,临阵对敌之时难免有所疏漏。不若由微臣率领右屯卫兵卒出关,先去河西屯驻,威慑吐谷浑。若吐谷浑冥顽不灵,便翻越祁连山杀入青海,直捣其老巢,覆亡其族。”
  他这么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柴哲威虽然名声在外,且受到李二陛下器重信赖,但是其本身之能力却令人存疑,盖因其一生未曾真正踏足战场,更未在强敌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
  李承乾不得不入住兴庆宫以解放左右屯卫,万一柴哲威志大才疏,又是一个赵拓之辈,致使左屯卫败于吐谷浑骑兵阵前,那可就不仅仅是关外危险了,关中兵力愈发捉襟见肘,稍有不慎导致关隘被破,胡族杀入关中也不是不可能。
  若真是那样,李承乾也好,柴哲威也罢,甚至就连房俊在内,都将成为千古罪人……
  李承乾当即摇头道:“那怎么行?二郎不仅身为右屯卫大将军,更是兵部尚书,身负全军后勤辎重调拨之重任,这等时候岂能擅离职守?只能让左屯卫出战。”
  房俊信不过柴哲威的战斗力,李承乾又如何信得过柴哲威的忠心?或许柴哲威的忠心的确是有的,但他只是忠于大唐,却未必忠于他这个太子,万一房俊带着右屯卫出征,柴哲威则纵兵从玄武门杀入长安城内来一个“兵谏”,他这个太子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房俊也想到了这个问题,颔首道:“那就暂且如此决定吧,明日政事堂会议之上,由微臣提及,请诸位辅政大臣商议之后定夺。”
  事实上没什么好商议的,只要太子和房俊铁了心,萧瑀、李道宗、马周等人自然全部赞成,岑文本也不会唱反调,余者构不成反对。
  正事议定,李承乾摆手让房俊饮茶,自己唏嘘一番,说道:“昨夜,二郎可是出城去了?”
  房俊不知他为何问起这个,颔首道:“正是,铸造局那边有些状况,微臣去处置一下。”
  李承乾目光幽幽的看着他,叹了口气,道:“这长安城说小不小,可说大也不大。但凡有心人盯着一些,谁又能瞒得过旁人去?二郎眼下风头正劲,不知多少人的目光盯在你身上,所思所行,还是慎重一些为好,起码要避讳一下,莫搞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
  房俊一听,就有些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