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会审(九)(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崔时敏想到此处的时候,倒是有些看轻陈安晏了。

毕竟眼下对于李彧来说,正是打击单文柏的一个极好的时机。

崔时敏作为齐太后的人,在这段时间里,跟单文柏他们议事的时候也曾多次谈到陈安晏。

在得到了一些陈安晏的信息北京之后,崔时敏对于陈安晏倒也有些佩服。

毕竟一个十多岁的少年,能有如此学识和武功都殊为不易。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此子不显山露水,同时还身染重疾,竟然还能为了将单修治罪,在大牢待了一个晚上。

因为他们也已经知道了,陈安晏身有寒疾,大牢又是极为阴冷之处,稍有不慎,且不说有性命之忧,至少对他的病来说,也必定会有一些影响。

崔时敏在朝中为官多年,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京城,所以对京城这一代的少年公子也多少有些耳闻。

据他所知,在京城之中,并没有太过显眼的青年才俊,否则单文柏早就前去拉拢。

这些年单文柏任职吏部,除了笼络朝中官员之外,对于那些名声在外的才子也颇为看重。

这也是先皇重视这位两朝元老的原因之一。

在这京城一带,确实也有一些名声在外的才俊。

可在崔时敏看来,他们跟陈安晏相比,都要逊色不少。

比如,宛平县富商钱老爷的二公子钱文进,据说二岁能识字,五岁能作诗,在京城一带远近闻名。

可单文柏派人前去探查之后才发现,这些都不过是钱老爷所请的教书先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本事,所作的夸大之词。

所谓的识字,也不过是识得三五个笔画不过一二之数的大字而已,至于作诗,也是那位教书先生费了一番功夫让这位钱二公子背下了三首自己所写的小诗,在其五岁生辰的时候,当众背了一番,这才一传十、十传百,都说这钱家出了一位小神童。

而这位教书先生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眼热这钱家的万贯家财!

若是在他的调教之下,这位钱二公子就算不能入仕为官,只要名声在外,钱老爷必然会给与重金酬谢!

果不其然,钱文进在他五岁生辰之时“吟诗”之后,钱老爷就赏了这位教书先生上百两白银!

不过,纵然这位教书先生做事再周密,也瞒不过单文柏的人!

原本,其实单文柏对这位钱二公子还颇为看重,所以在得知真相知道大为震怒,还特意授意下面的官员找了个由头罚了这位钱老爷几千两银子。

可惜这位钱老爷至今还不知道一向跟他交好的几个地方官员,为何会突然都对自己避而不见!

其实这位钱家二公子也能算得上是中上之资,若是悉心教导,未必不能出人头地。

虽说要想在殿试脱颖而出有些困难,可中个举人对他来说倒也有机会!

只是这位教书先生太过急功好利,并未给他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的又都是些华而不实的锦绣文章,所以这位被誉为百年难得一见的神童钱文进,如今比陈安晏还大上两岁,却寻常的富家公子并无二致。

每日要么是带着府中家丁在外惹是生非,要么就是跟其他公子少爷出去游山玩水。

若论学识,跟普通的读书人并无二致,早已不负神童之名。

还有一位翰林院侍讲谭大人之子谭嘉志,也是自小饱读诗书。

在七八岁的时候就能对上谭大人的出的对子,虽说有些生涩,倒也还算工整。

而到了十岁之后已经能十步成诗。

这位谭公子倒确实是真才实学,单文柏派去的人也没有看出破绽。

可就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年少成名,倒是跟不少风流名士一般,变得轻狂了起来!

谭嘉志不光瞧不上同窗旧友,就连自己的老师、甚至是自己的父亲谭大人,他都有些瞧不上!

在这位谭公子看来,在这些人的影响之下,根本无法提升自己的才能!

对他来说,自己根本就无需他们的教导,只需要读书,很快就能成为天下闻名的才子。

于是,谭嘉志问家里要了些银子,直接搬到了城外居住,除了一个下人伺候吃住之外,每日便是读书。

虽说父母十分不舍,可也拗不过其狂傲的性格。

就在谭嘉志十六岁那年,饱读了两年书之后,他觉得自己的才学不光远胜其父,甚至可以直指当朝宰辅。

于是,这位两年没有进城的谭公子,在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了午门口,取出自己写的《请官书》,求见摄政王李文栋。

如此奇葩的行为,自然也引得不少百姓和官员围观。

在见到谭嘉志所写的这一纸《请官书》后,那些官员都大为震怒!

因为上面写着这位谭公子见到朝廷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是碌碌无为,所行之军未建寸功,所施之政未体民情,所以对朝廷十分失望。如今他已有满腹才学,正是他展露的时候,故请朝廷暂时封他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若有建功再行封赏!

这篇洋洋洒洒数百字的《请官书》将如今的朝廷批判的一文不值,朝臣们自然十分不满。

其实在李文栋掌权的这几年里,大部分时间都还是在调养生息!

因为之前的那次战乱对大梁的打击和影响太大了。

而李文栋因为身份特殊,在这些年里所奉行的也只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总体来说,直到目前为止,李文栋也算得上是功大于过,而大梁朝廷也根本没有谭嘉志所写的那么不堪!

所以,在旁人看来,他写的这篇《请官书》实在狂妄无比!

可实际上,谭嘉志反而觉得自己已经十分低调了!

因为他请封的官职,是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

虽说这个官职已经比他的父亲翰林院侍讲还高了一级,可在他看来,以自己的学识,就是入阁也不在话下!

所以他此刻请封翰林院侍讲学士已经十分“谦虚”了!

而他之所以选择翰林院而不是六部九卿的官职,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父亲也是翰林院的官员,自己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对翰林院要更加熟悉一些。

另一方面,翰林院相对于其他衙门来说,身份地位要更高一些,能进翰林院的,其才学在整个大梁都是佼佼者,这对于谭嘉志来说,自然觉得更加贴合!

而其父在听闻这个消息之后,立刻赶去了午门!

不过他还是晚了一步,因为李文栋也得知此事,将他传到了宫里。

在看了那篇《请官书》之后,李文栋虽说有些不悦,不过倒也没有就此判罪。

他亲自考查了一番,发现这谭嘉志吟诗作对确实不在话下,而且对于四书五经也都算熟读在胸。

不过,以李文栋的精明,还是很快就发现了这位“才子”的短处。

于是他便跟谭嘉志立了个规矩,他随便选个人出来,由谭嘉志与其就朝政论证一番,若是谭嘉志能占上风,李文栋便破格封他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若是双方平分秋色,则封为国子监典籍,可若是落了下风,则非但不能封赏,还要有惩处!

这时候其他大臣都出言劝谏,因为若是这样就能封个从四品的官职,恐怕日后朝堂也会不得安宁,而且这也对那些经科道入仕的官员不公。

可李文栋却根本不顾,明言一切由他承担。

谭嘉志听了之后也有些担忧,虽说他自恃才学过人,但李文栋若是让他跟内阁大学士辩政,自己还是没什么信心。

李文栋问其缘由,谭嘉志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李文栋却是笑着表示,别说他不会派内阁大学士,就是七品以上的官员他都不会选!

如此一来,倒是让谭嘉志有些不满,因为李文栋此举分明就是瞧不上自己!

不过,谭嘉志也觉得这样的话,自己的胜算应该要更大一些,所以也没有反对,算是应下了。

李文栋在琢磨了片刻之后,将一位翰林院孔目传进了宫!

严格来说,这翰林院孔目还算不上是官员,只是一个小吏。

所以,谭嘉志在听说李文栋让他跟一个翰林院孔目辩政的时候心中大为不满,立刻提出抗议!

可李文栋却不予理会,只是告诉他,若是他不愿辩,那就领罚出宫!

无奈之下,谭嘉志只能应下。

在那位翰林院孔目名叫高心远,来到宫里之后,李文栋在他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高心远立刻连连点头。

谭嘉志原本想出声表达不满,他以为李文栋是在借高心远向自己出题,这么做有失公允。

不过在见到李文栋一共也就说了两三句话,这才没有出声。

因为他知道,光凭两三句话根本指点不了什么!

很快,两人就直接在这议事房中辩论了起来,而其他朝臣也都在一旁围观。

心高气傲的谭嘉志根本就没有把高心远放在眼里。

一开始在谈论四书五经的时候,两人倒也算是有来有回,谭嘉志倒还占了些许上风!

围观的这些官员这时候意识到,这谭嘉志倒也算是有些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