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朝廷兵马(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且说李全领兵霸道闯潘宅,明刀亮刃直逼大堂。

“潘老刺史在何处?本将有些与他商议,让他速速出来。”李全本就想全面接管乌程,潘甫今日给了他机会,他也不顾什么情面。

“尔等要做甚?”

值此刻,“潘甫”从内堂走出,脸色阴沉,姿态孤傲:“你是何人?”

“大宋淮东承宣使李全。”李全趾高气扬的回应道。

“哦,原来是李将军,不知将军寻老夫何事?”

“与老刺史协商一下乌程防务,今本将军马入城,老刺史的乡勇便可卸下重任,这城楼防岗,街府巡逻就交于本将如何?”李全不愿和潘甫多费口舌,开口就是一家独大之姿。

“将军未免有些不通情理的吧,将军此来还是老夫书信所召,老夫……”

“不必多说了,老刺史居功至伟人人皆知,但毕竟年事已高,以后就在府中休养,切莫不乱走动,以免生了危险。”李全抬手打断潘甫之言。

“你……你。”

“如何?”

潘甫眼中多有不愤,但却不发一言。

“好,既然事情交代清楚了,那本将就告辞了。来人,潘宅周遭人员往来密集,本将担心有不法之徒威胁老刺史的安危,自今日起,尔等就在此地长住巡逻,一定要确保老刺史的安危。”李全说话间转身跨剑出门,左右家侍皆作瑟抖。

是夜,州府大堂。李全与杨妙真众人对坐议事。

“将军,潘老贼不识抬举,不如趁早将其除之,以免日后在济王耳旁吹些邪风。”刘庆福愤愤不平的开口。

“哎,莫要这般说,潘甫是起事元老,事未成先杀功臣,会让别人觉得本将小气无度,如今这般就好。”李全本来做的是大义之事,名声首先要站住,不然天下何人跟随:“潘甫事小,如今当务之急是急攻临安,助济王登临九鼎,尔等有何良策?”

“临安禁军多年未经战事只是徒有其名,只是临安城高,不易攻破,而我等又无攻城器械,依末将之见这才是当务之急。”杨妙真能坐在此处,可不是因为她的身份,尽有她多年浴血沙场的经验。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城池南破,但人心未必坚如铁石,若我等能大造声势,临安人心自惧,且城中不乏心向济王者,本将倒认为没那么难。”李全为将多年,对大宋军况了如指掌,除了几只边境军,其余者皆是酒廊饭袋,一战而溃,甚至不战而溃的“精兵”有大把人在。

“那将军之意是?”

“直入临安府腹地,不攻临安城,先占周遭赤县,造起声势,大事可成。”

“将军好计策。”

李全的想法完全可行,攻心之计对如今的大宋禁军而言十分奏效,只可惜任凭有百般计谋,也不知已身已落困网。

话转临安朝廷。

史嵩之自接到赵官家的命令之后,即以京湖制置使的名义调动枣阳军、鄂州、光化军三地兵马赶赴宁国府。

时见宁国州府大堂。

史嵩之与曾式中相对而坐,下列江海、孟珙、江万载、杜杲、刘整等将。

“曾制置使,本官奉官家之令统筹浙东战局,得罪之处还请见谅。”史嵩之也是第一次挂帅,且自家官位不高,姿态较为谦虚。

“无妨无妨,皆是为朝廷效力。”曾式中表面看似大度,实则心里已经在暗骂史嵩之仗势欺人。

“既如此,那某就不客气了,诸位将军,潘甫裹挟济王做乱,李全助纣为虐,现两方人马已聚于乌程,不日将兵犯临安,我等需竭诚以抗,拱卫京师。”史嵩之高声振奋众人精神。

“愿随将军破贼。”众将同应。

“甚好,那尔等有何良策?”

孟珙闻言出列:“史帅,李全此行号称有十万众,但依末将看最多五六万人,他们想直攻临安城只怕是白日作梦,故而末将以为他极有可能用攻心之计,让临安守军不攻自破。”

孟珙对史弥远当政的软弱深有了解,当年李全杀许国,他不仅没有责怪李全,反倒为其加官进爵,以稳其心,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史弥远这一次也有可能顶不住压力,毕竟人越老越怕死。

“哦,什么攻心之计。”

“攻心手段不外乎造势,引民惶恐,锉敌锐力,济王名盛,临安向其心者也不在少数。”

孟珙还未开口,曾式中一列走出一人,身材平雍,精小目亮,头戴纶巾,有十足的书生气。

李曾伯,字长孺,原覃怀人,后迁居寓嘉兴府,太宰李邦彦之后,时任濠州通判,为人善政,有武略。

“制置使手下可真是人才济济啊,那依你之见要如何擒住李全?”史嵩之闻其言,观其行,也是个风彩人物,故而态度友善,史嵩之相较于史弥远更有高志,他主和,但不软弱,皇帝手下出了不听话的人他也很乐意帮忙收拾。

“某认为也应用攻心手段,伐战为次,某素闻赵南仲出生将门,风骨高洁,又有帅臣之潜质,如此人物附庸李全定是一时糊涂,若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其归于朝廷,形成里外夹击之势,李全的倚仗也就不足为惧了。”李曾伯认为应该从赵葵方面入手,赵葵受赵帅教导明了忠君爱国之心,又拜郑清之、全子才世之清流为师,这样的人物与李全同流合污着实太可惜了。

“呃,赵葵从污,我等也无法改其志向,他既然随李全千里而来,想必已经下定了决心吧。”史嵩之可不敢给在场众人透露分毫,毕竟人多眼杂,谁也保证不了无人泄密,一旦出了事,赵葵、全绩便入万劫不复之地。

“史帅,某愿暗入乌程,密说赵葵归降,望史帅成全。”李曾伯一脸决然,要做那大义之人,全然不把生死记挂在心。

“李通判好志向,本将甚慰,但此事不宜再说,还是先商议如何擒李全吧。”

李曾伯闻言默然,心中充满惋惜,亦骂史嵩之不会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