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皇叔之名
秋收之后,林凡就猜测曹操将要动手,可曹操也确实耐得住性子,一直等到了第二年的春天。
建安五年春,即公元200年。
话说刘备既然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没亏待刘备,引刘备入朝面圣。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
等到了朝上,刘协设朝,左右说了刘备汉室宗亲的名号,刘协也一惊,急忙问道:“爱卿祖先何人?”
玄德下跪上奏道:“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刘协急忙教常侍去取宗族世谱来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将世谱翻出来,长长的一篇,古代有专门管这个的,名为宗正,还是九卿之一,地位贼高。
也不知从何处翻出来的,竟真能在上面找到刘备的名号,细细推算下来,刘备还是刘协的叔叔辈。
刘协大喜,他在曹操的威胁下只能做个傀儡,刘备到来,便如那救命稻草。
事实上,就连刘备的名号,也是朝中亲近汉室的大臣指点给他的,刘备毕竟是做个诸侯的人,理论上是和曹操平级的存在。就连这宗族世谱上刘备的名字,也是昨晚紧急添加上去的。
要知道,全天下的汉室宗亲没个一万也有八千,像刘备这等没落的汉室宗亲更多。大汉延今四百载,事实上,全天下之中,只要姓刘的,要真计较起来,那怎么着也能和皇家沾点边。
刘协有意招揽,表演出一幅亲人团聚的喜悦,就请刘备入偏殿叙叔侄之礼。极尽招揽之意。
说了大概有小半个时辰才止。
从此,刘备有了个汉室皇叔的名义,刘协为了招揽刘备,将此事大肆宣告天下,从此,刘备的名声再上一层楼。
玄德谢恩出朝,表面上欢喜,可内在却不置可否,看的出,刘协久被曹操掌控朝政,也想搞点事情出来了,所以才有意和自己亲近。
可找自己有什么用,刘备轻叹一声,自己的声望不差,可正因为如此,曹操对自己是严加防范,根本挣脱不了,自身都难保,哪来的功夫去管刘协?
刘协封赏,刘备一则以喜,一则以怕,一则以惊,一则以愧。
其他都好理解,唯独这惊,却不是惊吓,而是惊讶,刘协将自己拉倒偏殿去说了些家长里短,可这做法不是逼着自己和曹操对立起来?
陛下自幼便聪慧,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去了偏殿也没什么好说的,可就这做法都令人浮想翩翩,刘备又是哑然一笑,陛下好似真的太高看自己了,觉得自己可以和曹操过过招?
转头来说曹操,去年丰年,秋收之后,曹操就要领兵出征,可朝廷之中却出了点小岔子,刘协偷偷摸摸想搞点事情出来,却不料全在曹操的眼皮子底下。
说夸张点,刘协的吃喝拉撒,几点睡觉,几点起来,何时和哪位大臣见过面,穿的什么颜色亵衣,都有小本子放在曹操书桌上。
这段时间,曹操发现刘协与几位大臣走的密切,这才紧急将征战取消了,一直在忙着朝廷冷枪暗战,这才让吕布多快活了几天。
并不是林凡猜的不准,而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等过了年关,到了今年春,曹操却等不了了,再不动手,可就让吕布站稳脚跟了,对徐州征战也不利。
献帝招揽刘备的事情,自然有人将信息详细地送到曹操桌上,就连献帝拉刘备入偏殿说了什么,都一清二楚。
曹操回府,将桌上信息看了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索性撇到一旁。荀彧等一班谋士紧急来见道:“天子认了刘备作皇叔,恐无益于明公,请明公细察。”
曹操微微一笑,摆手道:“无妨,无妨,刘玄德既然被认为皇叔,那我以天子之诏令之,其更加不敢不服。况且我就留他在陈留,就留在我身边,名虽近君,实在我掌握之内,吾何惧哉?”
顿了顿又道:“我所虑者,只不过是那几个朝臣罢了,献帝最近和那几人走的极近,为害不浅,当即除之。”
曹操的话说的很明显,有人要倒霉了,朝堂之上又该是一片腥风血雨了。
透漏出的信息也很明显,解决完内忧就该去解决外困了,所以征伐吕布也不远了。
曹操司空府中府掾属吏都不是一般人,只一瞬间就想到了这些,暗暗心惊,各自不说话了。也有人亲近汉室,现在也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次日一早,曹操上朝,拿着几封书信,告太尉杨彪私通袁术之罪,就要将杨彪收押入狱,命满宠依法治理。
所谓的罪状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刘协也没想到,曹操的警告来的这么快,来的这么狠。
可怜刘协虽有智却无胆,竟呐呐无言。
时北海太守孔融在许都,上谏曹操道:“杨公四世清德,岂可因袁氏而罪之乎?”曹操也是据理力争,两人就杠上了。
百般说辞后,孔融一身正气,曹操也争不过啊,不得已,只能罢免了杨彪官职,放归田里。
杨彪临被关押下去的时候,眼神深邃地看着刘协,哪怕刘协站出来说一句话,可能他都能心满意足,只是没有。
刘协虽有智,却无胆,徒自可惜。
杨彪被下狱之后,朝堂上一片真意,议郎赵彦愤恨曹操的专横,上疏弹劾曹操不奉帝旨、擅收大臣之罪。
曹操大怒,立刻收了赵彦下狱。
除了此两人,还有其他数人,都被锒铛下狱,于是朝上文武百官无不悚惧。
值此情况,曹操上前一步,威逼献帝道:“近来春至,曹某请陛下出陈留涉猎,以彰我汉威严。”
献帝胆战心惊,不敢拒绝,只能小声道:“田猎恐非正道。”
曹操朗声长笑,道:“古之帝王,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时出郊,以示武于天下。今四海扰攘之时,正当借田猎以讲武。”
献帝见拒绝不了,也只能默默点头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