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这场双方参战兵力总和超过三百万的旷世大战,以一种颇为戏剧性的方式宣告结束。旁观者中有人扼腕叹息,也有人在暗自庆幸。而世界的各大主流强国在关注结果的同时,也对这场战争的过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新武器、新战法,无论关系好坏,所有国家都必须承认,希德尼帝国无愧于当世第一强国,他们的技术和理念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让他们不得不努力的去学习和追赶。
这其中东秦王国大概是获益最大的第三方国家,他们之前就和东帝国达成了一笔军购交易,成功买到整整五十架一代的双翼战斗机,又派遣军事观摩团,随东帝国军一起行动,直接从战场上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只可惜东帝国最终没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作为观摩团领队的郑海,在随第二集团军群撤退的途中,便接到了来自本土的电报,要他们尽快带着资料回国。
得益于事先准备充分,用飞机提前转移了绝大部分丧失行动能力的伤员,还做套解决掉了威胁最大的追兵,第二集团军群近十万人,很顺利的便返回到沿海地区。
他们这一路上途经之处,残存的地方驻军大多都选择了主动退避,少数不开眼的死硬分子则被他们轻松碾压。部队最后攻占了一处港口,与前来接应的特混舰队汇合。而从西线风尘仆仆赶来的援兵,此时才刚刚抵达帝都。
德拉贡回到旗舰光辉号上,第一时间联系上北方战线,询问他们那边的具体情况,得到的答复让人不容乐观。
第一集团军群原本六十万人,回来的不到十分之一,加上港城原本的驻军,总计八万出头。而哈罗夫领导的西帝国军主力有足足五十万之众,他们这一路势如破竹,几乎将东军原本的地盘吞吞噬殆尽,兵锋所向已经对号角港形成了合围。
而残存的守军士气几乎已经跌落谷底,霍华德重病卧床,每天靠药物才能勉强清醒两三个小时,根本无法指挥部队。一旦哈罗夫发起最后的总攻,号角港恐怕连一天都撑不到。
得知这一情况后,德拉贡最先想到的是救霍华德,号角港有大型机场和运输机,完全可以先把老爷子接到泰迪岛来,然后再转送回后方的新大陆。至于号角港残存的部队,他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想办法能救多少是多少了。
于是在德拉贡的命令下,特混舰队分出了包括旗舰光辉号在内的三分之一主力,火速支援号角港,其余船只则优先接送第二集团军群,等这边处理完了再过去帮忙。
以特混舰队目前的运力,第二集团军群的撤离工作预计需要一到两天左右,因为没有追兵干扰,因此相对比较从容,完全可以连人带装备一个不少的都拉走。
但号角港那边可就没有像他们这么好的条件了,第一集团军群的残存部队已经被哈罗夫完全压缩到了港区,数万部队和超过两百万的普通民众被迫挤在不到一百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眼巴巴的等着坐船逃离。与他联络的凯恩·蒙巴顿,在电报里用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求德拉贡拉他们一把。
德拉贡无法想象,那会是怎样一副混乱而绝望的场景!
其实从人道主义出发,这些人最好的选择无疑是投降,两边都是帝国人,哈罗夫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但抛弃他们,却会对东帝国这边的民心和士气造成沉重打击。
所以犹豫再三,德拉贡决定冒险先带少数人先“飞”过去稳定当地局势,以最快速度重新组织起防御。
号角港再怎么说也还有七八万士兵,本身又是帝国本土第一大军港,港区周边拥有十分完善的防御设施,其实完全有能力撑上十天半个月。
但这样做的风险也是很明显的,因为谁也无法确定,哈罗夫会在什么时候发动最后的总攻。若是在那之前,他们没能重振旗鼓做好迎击准备,那德拉贡自己也得搭进去。
这也就是霍华德还在那边,老爷子对德拉贡有知遇之恩,而且一直待他不薄,再加上关系不错的老搭档凯恩·蒙巴顿连发了三封电报求救,否则德拉贡是绝对不会主动去冒这个险的。
于是德拉贡带着部分军官登上运输机先行前往号角港,但他就这么一个光杆司令过去是肯定不行的,因此一同出发的还有伞兵旅。他们之前并未参与帝都之战,而是撤回到泰迪岛休整,并在接收了少量补充兵员后进入待命状态。
号角港守军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士气低迷,惊弓之鸟一样的官兵根本无心再战,而伞兵的到来则能让他们看到援兵,知道自己还没有被抛弃,从而在心底重燃希望。
就这样,德拉贡在做出决定的六个小时后,乘专机飞抵身陷重围的号角港上空,从泰迪岛出发的伞兵也在同一时间赶来与他汇合,上百架的大机群在城区上空不断盘旋,这壮观的景象让地面上的难民纷纷为之侧目。
德拉贡坐在飞机上,先是绕着号角港转了一圈,从空中俯瞰周边地区的敌我态势。当他发现哈罗夫的部队其实还没有完全完成总攻部署,仍旧有大量的步兵和火炮没有就位时,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看来我们至少是赶上了。”
在德拉贡的命令下,五千名伞兵在号角港南面的机场附近实施空降,他们事先通知了地面部队,让他们在这边预先清理出了一片空地,以供伞兵们着陆。
五千朵凌空绽放的白色降落伞如同天女散花,号角港方圆几十公里内的人,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得见他们。
德拉贡之所以有机场不用,而非要让这数千伞兵冒着一定的风险进行定点空投,主要是他希望借此来向地面上深陷恐慌之中的军民传达一个信号。
“已经没事了,我德拉贡来了!”